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影评人专栏不被文化二字俘虏的李安

来源:宁波新闻网  日期:2024-01-09  阅读:

影评人专栏:不被文化二字俘虏的李安

导演李安

腾讯娱乐专稿 文/银河战星

如果你也是个情感表达很含蓄,有些内敛的人,那应该不难理解,很多时候越是面对熟悉、越是在意的人或事,就越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你的情绪、你的在意。李安在他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说:“我一回台湾就紧张,搞戏剧,我是跑得越远,能力越强,人也越开心。一临家门,紧张压力就迎面而来。对我来说,越接近生活,我的压力越大整体铸造而成,越难以从事艺术处理,能力越低。”所以,在好莱坞开创事业,对李安来说,也许不是选择,而是必然,假如你只能把导演的工作做好,又只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达到最佳状态,想必一定会全力以赴,因为没有那么多退路、那么多复杂的诱惑供你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安在好莱坞获得的成功,对内地导演来说并没有借鉴意义,更何况他接受的电影教育是美国式的,而不是内地导演最追捧的欧洲、法国、大师理论。

但抛开个人经历和性格,李安把他东方式儒雅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主流好莱坞的规则中,并同时获得了东西方观众的认同,颇有当年卓别林的电影横扫各语种的霸气。我们现在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案例,有导演拍了一部以国际观众为受众群的电影,但没得到预期的受欢迎程度,便觉得是因为文化差异。其实,电影史说的很清楚,为什么有声片诞生之初,电影出口国外会遇到麻烦,因为观众听不懂;但默片不会,卓别林更不会,他表现的是小市民的喜怒哀乐,这是世人共通的。

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李安做到了,他拍过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美国人的家庭生活,英国贵族的和嬉皮士的生活,这些似乎都是文化,更不要说武侠了,李安也亦可下降能耗被视作文化人,就像导演中的知识分子。但我觉得他拍的不是文化,而是感情、欲望这些共通的东西,所以如果只学他拍古装,只学他的角色在竹子上飞来飞去,学他被我们的语言定义为文化的东西,就觉得可以把玩好莱坞规则了,那肯定没戏,李安的人物都面临着情感困境,他拍他们在困境中的反应。当然,李安的电影肯定也是有文化元素在里面的,父亲三部曲里有典型的东方家庭观念,《卧虎藏龙》有侠客精神,但他不会让这些东西盖过感情,就像《色戒》里的角色那样,让欲望和感情漫过了他们各自被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为在好莱坞拍片的华人,李安也许更想打破文化界限,而不是把文化打磨成一件精美的瓷器,供别人猎奇。至少在他的电影里,能感觉到这一点,以《断背山》为例,假如我们把电影里的问题扩大化,就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人面对着与自己真实感受不同,甚至敌对的社会文化,他们在努力抛开那种文化,追求个人化的感情。《卧虎藏龙》也有类似的主题,玉娇龙的婚事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但她却逃避了婚约,片中,她追求的爱情,不再专属于东方语境,或者西方语境。而他即将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如此,关于没有灰色地带的非生即死,直指人最原始的本能:生存。

李安甚至并没有真正掌控好莱坞主流的游戏规则,这一点也许他还不如巅峰时期的吴宇森做得好,《绿巨人》便是一个例子,这是个商业片,它需要李安抛开太感性化的东西,去玩好莱坞的形式,这时候,李安就不是那么熟练了,但这也更加说明了,他被好莱坞接受的原因,不在于任何表面的规则和克服了主流文化差异,他导演《理智与情感》时,据说连英语都说不顺溜。并可按用户要求扩大软件文化是学者关心的事情,至于普通观众,他们当中没准有一半人以为你还留着大辫子呢,如果他们真想了解文化,他们还有国家地理频道。电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说,带着感情拍戏,别总七想八想,文化差异的事情,你就越不用担心。

有时候,我们越是去琢磨文化啊、形式啊、民族啊、世界啊,越是发现鸿沟难以逾越,那不如把它们都看淡,就拍情绪,那是世界通用语言,就像卓别林啃皮鞋那么清晰明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友情链接

国内nk细胞疗法权威中国批准的干细胞医院干细胞一般价格表中国批准的干细胞医院中国批准的干细胞医院神经干细胞移植最好的医院排名